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总体要求,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建设一支“真学者、好老师、经院人”队伍,推动学校高成长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总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聚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为引领,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总量达到1200人,教师年均增长50人左右,生师比保持在16:1以内,台湾籍全职教师保持在50人左右;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到60%以上;引育5名重点学科领军人才、20名左右省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建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适应学校高成长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真学者、好老师、经院人”队伍。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师德高尚优秀教师培育工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做“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的模范践行者,对学校发展担当,做经院铁杆;对学生成长担当,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
1.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作为新时代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始终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努力成为“大先生”。对标新时代师德内涵和要求,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动师德养成。
2.配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人才和优秀博士引培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要求和特点的职称评审办法,实行评审单列、条件单列和指标单列,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3.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构建辅导员能力提升体系,深入实施辅导员培养计划。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畅通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通道,实施辅导员职称评审办法,坚持以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为导向,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引导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正向激励。加强师德优秀教师典型的挖掘和宣传,强化引领感召,在全校营造争做“真学者、好老师、经院人”的良好氛围。以典型树德,通过榜样引领,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激励教师潜心育人。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举行新教师入职、教师节表彰大会和荣休仪式,开展“教学奉献奖”“教学名师奖”和“师德标兵”等育人典型选树活动。
5.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新入职教师岗前须接受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达到一定学时、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任教。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各二级单位出现师德失范问题,当年不得参评任何先进集体,领导班子成员当年不能参与评先评优。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决执行师德失范“零容忍”,建立典型案例定期通报制度,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
(二)完善教师评价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任务,破除“五唯”。建立科学分类、师德为先、教学为要、学科为基、发展为本的人才评价体系,努力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成长沃土。
1.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先聘后评”“绿色通道”等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引进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优化职务申报晋升标准,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突出师德考核和教育教学业绩,更加注重教学科研业绩质量和影响力,更加注重与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队伍发展实际相符。优化教师职务分类评审、分类晋升机制,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评审办法、学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办法,实行评审单列、条件单列和指标单列,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章程,规范职称评审程序,提升评审质量。
2.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评价中的“五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特点,分类分层设置评价指标,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实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根本标准,突出重质量、重实绩、重贡献导向,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育人成效考察。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逐步到位”的思路推进教师业绩积分制改革,根据专任教师岗位考核办法,配套修订完善学科、教学、人事、科研等涉及教师业绩评价、考核的有关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高成长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改革学校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聚焦平台战、布点战和国奖战,面向校内外优秀人才,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按照“揭榜挂帅”要求,英雄不问出处,坚持“突出重点、聚焦难点、选贤举能、惟求实效”,通过发榜、揭榜、竞榜、奖榜,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提高重大项目的整体绩效,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项目实施采取“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
(三)构建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教师是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要把教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夯实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全覆盖、全方位、特色鲜明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精心打造“真学者、好老师、经院人”教师队伍,构建经院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1.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和人员专业化建设,加大教师发展的人员、资金、场地等资源投入。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构建校院两级教师发展平台,完善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的教师发展工作组织机制。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建立培训学分与绩效、年度考核联动机制,各学院每年参加培训人次不得低于总人数的20%,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和教师职称评审基本条件,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
2.提供全方位教师发展服务。围绕教师师德思政、专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咨询、教师研修、教师实践等方面,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做好师德思政培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做优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开展教学诊断、名师示范、学术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做细教师发展咨询,指导教师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克服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倦怠和瓶颈;做深教师访学研修,建立优质师资培训基地,深度开展校际学术合作交流;做实教师挂职锻炼,加强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3.打造教师发展五大品牌。设计细分多元的内容板块,加强教师发展资源建设,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加强校情校史学习,增进新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引导专业教师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机融入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开设“三高”经济学大师讲堂,分享现代经济学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帮助教师掌握研究方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开展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教学设计与实施,着力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更好服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
4.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培育。紧紧围绕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支持青年教师访学研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引导青年教师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多创机会,多搭梯子,多压担子,为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施“三个引育”计划
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观念,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增强引才育才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校院协同、主动作为,加快引育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学名师,构建起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衔接有序的高层次人才体系,为推进学校事业高成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领军人才引育计划。加快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强化经管法学科优势与特色。围绕新工科、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提前布局谋划,设立人才特区,集聚领军人才。重点引进、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带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常年选聘,合同管理。强化聘期考核,按照“精准、量化、刚性”原则,进行持续地跟踪考评,提高人才产出效益。
2.“腾龙学者群”引育计划。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优化人才遴选支持体系,整合腾龙学者、三层次人才等校内人才计划,对接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构建数量充足、梯度衔接的“腾龙学者群”人才体系。按照“引育并举、择优选拔、实绩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做大做满“腾龙学者群”蓄水池。力争到2025年,引育领军人才5名、拔尖人才20名、青年英才50名。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培养,逐步形成以领军人才为统领,以拔尖人才为中坚,以青年英才为后备,以优秀博士为储备的人才培育金字塔式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具备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实力的经院高水平学者。
3.经院名师引育计划。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立健全教学名师“选拔、培育、示范”机制,实施经院名师培育计划。遴选一批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师德素养良好,在“好专业、好课程、好教材、好课堂、好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教师。分层培养、重点支持,以“双万专业”“双万课程”建设为牵引,以创建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承担国家级教研项目、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抓手,引导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持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示范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坚决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学院具体实施、教职工全员参与的人才工作体系。学校党委统筹建设规划,督促各单位落实建设目标,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建设方案,协调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同配合,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资源保障和全面服务工作。各学院是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院长、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及管理工作。广大教师应积极物色举荐人才,主动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二)加大资金保障
建立人才优先的资金配置机制,优先保障师资工作资金投入,优先满足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及工作保障经费,确保优秀人才引进、培育、发展和奖励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各学院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助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人才引进等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优化服务保障
全校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推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各单位配套协同要给力,在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生活配套等方面给予教师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服务保障要有力,要着力完善人才服务模式,为教师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和保障,实施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络员服务机制,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人才创设良好教学科研环境。宣传引导要得力,加强优秀教师和工作典型宣传,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育激励机制,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关心支持教师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优质的人才生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制度保障
以提高教学能力和释放学术生产力、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为目标,深化岗位聘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构建多元化的薪酬体系。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向业绩突出单位、优秀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收入,完善人事制度体系,为学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