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经院党发〔2016〕29号
学校组建十五年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改革活校,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培养特色,创造了经院现象。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是学校事业发展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描绘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宏伟蓝图,学校发展步入内涵提升期、特色培育期、改革攻坚期,肩负“升级、进位、奠基”历史使命,必须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解决学校发展中积累的改革碎片化、管理低效、体制不活等矛盾和问题,必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汇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根据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及“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化综合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作为重大机遇、重要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提高质量主题主线,着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着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二)总体目标。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系统、协调地推进关键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彰显“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做实学院、增强学院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争做真学者好老师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本科教育达到省内一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质升级,办学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财经院校中的排名大幅进位,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深化综合改革必须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预见性。一要坚持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注重在解决根本问题上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抓住牛鼻子,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方法和突破口,多方联动,同向发力;二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处理好应急与谋远、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推进改革与管控风险的关系;三要坚持创新引领、大胆实践、力求实效,充分认识和把握改革的实践性规律,鼓励出新招、探新路,建立改革容错纠错机制,保证改革取得实效。
二、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现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的要求,完善与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加快构建有利于彰显“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的体制机制。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六个共同”,总结推广试点学院改革和特色学院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着力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争取用人部门自始至终参与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对接产业链、需求链。
打破体制壁垒,建立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学院与科研平台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学院,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制定更加科学、各具特色的校内学生选拔制度,不断扩大选拔的力度和规模,因材施教,更好满足学生选择性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
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科技的发展大势,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本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加快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的专业,适当停办部分市场需求不旺、志愿率和就业率偏低的专业或减少其招生人数。
深化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各本科专业要围绕本科教育创一流的目标,制定专业综合改革方案(或本科专业创一流行动计划),明确本专业创一流的目标、标准和路径。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更科学、更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到2020年,全校50%以上的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年度最佳专业排行榜,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
推进学分制改革。健全完善专业和课程学分标准,按通行标准推行绩点制,加快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辅修专业、弹性学制、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及按学分收费等配套制度,形成制度保障和质量标准相匹配的学分制管理机制。
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倡导以学为中心、为学而教,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方式转变,推动形成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落实科教协同育人。推动科教平台互通、队伍共用、资源共享,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课题、进项目、进社会调查、进科学实验,推行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举办科研讲座、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制度。
2.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充分认识“两有三实”的本质特征,围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予“两有三实”时代内涵。
按照“有思想有能力”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用“中国梦”共同理想激励人,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确保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品德优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综合发挥财经高校人文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特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落实人才培养各环节要求,辅之以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按照“三实”的要求,强化落实实践育人,补齐实践教学短板,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实验教学中心向教学实体转变,统筹校内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考核和管理资源,使学生在校内得到高质量的实践训练。
3.探索招录制度改革
追踪国家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新动态,研究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动向,加强招生选拔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衔接、融合,建立与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衔接、与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探索吸引优质生源的机制,制定高分考生奖学金和国际游学资助等激励政策。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基础上,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都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完整有机的课程体系。同时,试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专项培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企业孵化,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完善休学创业制度,适当放宽学生的修业年限和休学次数,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允许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驿站”,允许一定比例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离岗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为到企业和基层创新创业的教师提供身份、薪酬管理等服务。对接“湖北产业教授”项目,聘用一批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导师或指导教师,形成培育和发掘优秀创业人才的体制机制。
(二)推进学科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
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科研竞争力在全国同类财经院校中的排名大幅进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的要求,推动学科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聚焦国家和湖北的重大需求,整合平台、汇聚团队,立足应用、融合创新,扎紧学校联结产业行业的纽带,扩大学校的话语权、影响力,构建有利于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的体制机制。
5.推动学科管理机制改革
制定实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行动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学科群项目库管理,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服务业凝炼方向、汇聚团队、搭建平台,形成平台、人才、项目、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方式,集中人财物力,扶强扶优扶特,开展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完善学科群框架体系下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遴选与退出机制,推动建设能支持湖北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能支撑学校升格大学的高水平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
6.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建立高水平科研项目任务强化与高水平科研成果重奖措施相匹配的科研管理机制,在加强三大基金项目指标任务刚性分配的同时,加大项目申报奖励、结题奖励,重奖高水平研究成果。
重视科研对社会的贡献,支持学院和研究平台对接湖北需求,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技术开发作为重点,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决策研究成果。细化教师社会服务职能,将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发表引领性文章等工作纳入教师社会服务考核体系。
完善科研考评机制。在教师岗位聘用与考核中,体现“多元化”,兼顾论文、项目、获奖、著作、教材、决策咨询和指导学生获奖等多种形式成果。在教师职称晋升中,体现“高质量”,高级别、高水平成果优先,鼓励中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探索创新团队考评办法,考评以团队首席专家为首的整体绩效,引导教师充分合作、协同攻关。
学校对学院科研发展情况实施对标管理,与国内同类高校比肩赛跑、力争上游。探索符合学科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方式,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价。
7.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专业硕士点校内预申报、预评审,引导学科建设与硕士点建设工作良性互动,推动在校研究生进平台、进项目、进课题,发挥现有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完善与中南财大、湖北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培机制。
(三)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践行第三次党代会关于“人才是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人才队伍的主体”的理念,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落实党管人才,营造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构建有利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争做真学者好老师的体制机制。
8.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实施二级单位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设立人才工作“纳贤奖”、“荐贤奖”,放眼全球全国招贤纳才,盯紧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一人一策、一人一议,灵活引人机制。落实“腾龙学者”计划。实施三层次人才梯队遴选制度。改革完善港澳台全职教师管理机制。
9.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引导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加强教师分类分层专业培训。制订专门制度,保障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出国工作和访学期间的待遇。试行教师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落实教师学术休假制度。
10.健全师德师风治理机制
健全完善师德典型和师德师风先进集体表彰机制,建立师德模范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突出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用、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首要的评价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学风建设,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对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依规依章做出学术处理、人事处理和行政处理。
11.健全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推进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健全完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制度,全面落实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科研指导和就业创业帮扶等职责,明确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和待遇,把教师的精力、时间和兴趣引导到人才培养上来,更好地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更好地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和职业荣耀。
按照“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和“五个育人”的要求,各二级单位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制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制度,细化具体措施,并纳入部门工作责任考核,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探索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职工形成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工作习惯,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践化。
(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工作业绩与实际贡献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为依据,健全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大后勤系统向企业化实体转变,健全完善责权利相匹配的经营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
12.健全完善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考核评价在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教师岗位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激励和合理流转机制,把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分类管理、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由教师按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定位。
加快推动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各类各级岗位聘用条件、工作职责、聘期目标,加强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探索职务和职级配套改革,开展职员制和岗位责任制衔接试点。
13.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按劳分配、优绩优酬,一线倾斜、自主分配,统筹考虑各类人员收入分配水平,合理调整绩效工资中基础性部分与奖励性部分的比重,加大二级单位分配力度和自主权,加大业绩贡献奖励力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推进养老保险改革
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制度,从政策、体制上打开人员能进能出的通道。
15.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的关系。后勤集团注册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由校内“大承包”单位转制为独立法人实体。学校与后勤集团为甲、乙方关系,根据后勤服务板块的行业属性和标准化管理模式,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服务外包,学校购买高品质、高效能服务。
进一步理顺学校与亿优公司、亿维达公司、湖北经贸书刊发行站等企业化实体之间的甲乙方关系,支持企业化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积极开拓校外业务,增强财富创造能力。
理顺校医院管理体制。明确校医院为学校独立设置的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校园疫情防治、师生健康及医疗保障职能,经费保障和人员编制由学校统筹。学校支持校医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接受辖区卫生管理部门管理与指导,所需经费自主筹措、人员自主聘用。
(五)健全完善治理结构,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谋发展,构建有利于做实学院、增强学院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制机制。遵照学校章程规定,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16.深化学院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院系设置,按照学校章程,加快探索“学院办大学”的体制机制和发展形态,明确校院权责关系,加快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学院管理机制,落实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师遴选与考核、收入分配、内部治理等自主权。
支持学院积极推进内部治理方式改革,制定学院章程,完善党组织、行政班子、学术(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四位一体”的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调整院长在学院治理中的权责结构,减轻其一般工作负担,增加其治理学院的权力和责任。加快完善新机制学院与建制学院并立发展的运行机制。
17.优化管理服务机构职能
坚持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改革非教学机构设置,按章程明确机构分类,优化配置党政管理部门、群团组织、教辅及公共服务机构、独立学院、企业化实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明确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18.改革内部管理方式
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实施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以清单管理、绩效考核为基本手段,加强任务目标实施的过程管考,配套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评先推优挂钩。
推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干部履职尽责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二级单位年度目标任务、中层领导班子职责和中层领导干部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年度工作项目为载体,着重实干实事实绩的考核评价,促进提高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
推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资源配置实行预算管理,优先安排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改革方案确定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重点学科、人才引进、质量工程和条件建设。推动实施办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19.加快推进依法治校
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学校管理制度废改立释,按照学校章程、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健全内部管理基本制度,补充重要制度的实施细则。加强对学校制度的合法性、政策性审核,确保制度合法合规。
依法公开办学信息,制定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质量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规范填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建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体制机制。
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采购预算管理,落实“应编尽编,应采尽采,不编不采”,完善采购和招投标管理与监督机制。理顺财务管理体制。规范经营性资产收益收支管理。
20.建立开放办学体系
建立高位联结的外部合作和公共关系协同协调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校政、校行、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合作,高站位开放办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办学影响。筹建教育发展基金会,扩大和吸引社会捐赠。办好校友会,筹建理事会,吸纳优质资源参与办学,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
三、推动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委对综合改革的统一领导。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事关学校未来发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好改革的方向,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学校党委常委会统一领导综合改革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常委按分工各负其责、加强合作,确保各项改革事项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二)完善综合改革推进落实机制。建立健全深化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将改革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见附表:综合改革项目推进落实安排表),逐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对改革进度和质量的管理机制,加强协调、督办、考核和问责。充分认识改革的实践性,把握好推进改革的节奏,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步推进改革任务,到2020年全面完成综合改革各项目标,通过改革建立学校各领域工作协同、协调长效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办学体制机制。
(三)加强民主参与和宣传引导。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建设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公开征求师生意见,尊重广大师生的改革意愿,及时掌握师生意见建议,及时发布改革信息,通报改革进展,合理引导改革预期,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附表:综合改革项目推进落实安排表
序号 | 项目 | 进度及任务要求 | 责任单位(人) | 责任领导 |
1 | 深化“六个共同”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 各学院要围绕深化“六个共同”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主题,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运行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每年都应有新突破,并积极培育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 | 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各学院、各平台 | 何慧刚 陈向军 |
2 | 新机制学院 | 2016年完成新机制学院设置,秋季开始招生,到2020年各新机制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及管理运行机制,培育若干高水平教学成果 | 教务处、发规处、人事处、学工处、低碳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大数据学院、商务英语学院 | 漆腊应 何慧刚 鲁晓成 陈向军 |
3 | 本科专业综合改革 | 2017年上半年各本科专业制订完成专业综合改革方案(或本科专业创一流行动计划),到2020年50%以上的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按学校开列清单执行),修订完善所有本科专业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 | 教务处、各学院、各专业点 | 何慧刚 |
4 | 学分制改革 | 2016-2020年持续推进学分制配套制度改革,2016年秋季开始实施按学分收费制度,2017年修订完成辅修专业制度、弹性学制及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2018年完成专业及课程的学分和绩点标准制定,到2020年学分制管理基本成熟 | 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各学院 | 何慧刚 吴显富 张以林 |
5 |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 2016年学校拟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总体方案和批次目录,2017年上半年各学院拟定完成目录指定的具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2017年底开始分批次验收 | 教务处、网教中心、各学院 | 何慧刚 鲁晓成 |
6 |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 按照落实大纲和保证内容完整性有机统一的要求,全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2016年完成方案制定,2017年起持续推进,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纳入年度考核 | 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何慧刚 张以林 |
7 | 实践教学补短板 | 各学院结合本科专业综改方案制定强化实践教学具体措施,2016年起持续推进落实,每年分专业进行经验总结。2017年上半年完成实验教学中心向教学实体转变的可行性研究和推进方案,2018年起按教学单位运行 | 教务处、各学院、实验中心 | 何慧刚 |
8 | 探索招生选拔制度改革 | 2016-2020年持续追踪高考招生改革动向,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调整机制,参考各专业志愿率、就业率动态调增或调减年度招生计划;2016年完善吸引优质生源相关制度,有需求的学院制定招生选拔制度改革方案 | 学校招生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学院 | 何慧刚 |
9 |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2016年完成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制定完成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创新创业实验班方案、创新创业“人才驿站”方案,并持续推进落实 | 学工处、招毕处、教务处、人事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各有关部门和学院 | 何慧刚 陈向军 张以林 |
10 | 构建平台、人才、项目、服务一体化的学科群发展机制 | 实施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制定计划,2017年起实施),每年进行总结分析,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改进,到2020年取得显著成效 | 学科办、现代服务业学科群所涵盖的学院 | 鲁晓成 |
11 | 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方式 | 2016年起研究制定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实施方案,持续完善学科群框架体系下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遴选与退出机制 | 学科办、财务处、各学院 | 鲁晓成 |
12 | 改革科研管理机制 | 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重奖三大基金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制度;2017年完成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工作方案,2017年底起试点实施;实施科研对标管理,分年度与国内同类高校比较科研指标,力争连年排名进位 | 科研处、学科办、人事处、各学院、各平台 | 陈向军 |
13 |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2017年完成支持学院和研究平台对接湖北需求的方案,制定细化教师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制度,强化科研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 科研处、学科办、各学院、各平台 | 陈向军 |
14 |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 2017年确保会计专硕通过验收评估,制定校内专硕扩点竞争性实施方案并持续推进实施;持续推进与中南财大、湖北大学的博士硕士联培,实现招生扩点、规模增加 | 研究生处、会硕中心、各学院 | 鲁晓成 |
15 | 落实人才引育计划 | 2016年制定完成“腾龙学者”计划实施方案、三层次人才梯队遴选制度及配套措施,2017年完成港澳台全职教师管理制度;2017年上半年完成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的方案 | 人才办、人事处、学科办、科研处、统战部、港澳台办、各学院 | 漆腊应 陈向军 |
16 | 落实尊师重教制度 | 2017年修订完成教师学术休假、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办法及工作流程,加快推进实施 |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各学院、有关部门 | 陈向军 |
17 | 加强师德师风管理 | 2017年修订完善师德师风奖惩、考核制度,健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 | 学术委员会、宣传部、科研处、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 | 温兴生 漆腊应 |
18 |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机制 | 2016年完成本科生导师制基本制度修订和方案拟定,2017年起各学院本科导师制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2017年起分部门、学院细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制度,并纳入年度考核 | 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单位 | 温兴生 漆腊应 |
19 |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引导机制 | 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2016年起按年度落实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青年教师访学和实践锻炼措施,2016年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办法、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落实教师分类管理和合理流转的制度和机制 |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 陈向军 |
20 | 推进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 | 2016年起继续完善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并推进实施,2017年研究制定职务和职级配套改革方案并推进实施 | 人事处、组织部、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 陈向军 张奋勤 |
21 | 改革分配制度 | 2016年完成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及配套制度,2017年起实施;2017年制定完成落实学院、企业化实体分配自主权的具体制度;2016年启动实施养老保险改革 | 人事处、财务处 | 陈向军 吴显富 |
22 | 企业化实体改革 | 2016年制定完成后勤集团、亿优公司、亿维达公司、经贸书刊发行站运行管理办法,完成后勤服务总公司注册,2017年后企业化实体逐步按新体制运行 | 发规处、人事处、财务处、资产处、经营性资产办 | 吴显富 |
23 | 理顺校医院管理体制 | 2016年起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并推进落实 | 发规处、人事处、财务处 | 吴显富 |
24 | 探索“学院办大学”的体制机制 | 2016年完成院系设置优化调整,各学院完成章程制订,明确校院权责关系,2017年上半年按章程修订完善内部治理制度,到2020年“学院办大学”的形态基本形成 | 各学院、发规处、党办、组织部、院办、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财务处及有关单位 | 温兴生 漆腊应 |
25 | 优化管理服务机构职能 | 2016年完成非教学机构设置调整,制定职能优化配置方案,2017年按新的机构职能职责运行 | 发规处、党办、组织部、院办、人事处及有关部门 | 温兴生 漆腊应 |
26 | 改革内部管理方式 | 2016年起制定完成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制度及考核方案并持续推进落实 | 发规处、党办、组织部、院办、人事处及各二级单位 | 温兴生 漆腊应 张奋勤 |
27 | 改革资源配置方式 | 健全完善财务预算、采购预算制度,匹配学校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2017年起推进落实;2017年制定完 成办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并推进实施 | 财务处、资产处 | 吴显富 |
28 | 规范财务资产管理 | 2016年理顺政府采购管理及监督机制,2017年起实施;2016年完成财务处、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归并,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 | 发规处、采招办、财务处、经营性资产办 | 梅 华 吴显富 |
29 | 高站位开放办学 | 2017年上半年制定完成建立外部合作和公共关系协同协调机制的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到2020年取得显著成效 | 各位常委 | 温兴生 漆腊应 |
30 |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2016年完成学校管理制度废改立释梳理工作,2017年基本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2016年完成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制度、教育发展基金会注册及运行管理制度;2017年起鼓励有条件的学院试行理事会制度;适时推进学校理事会筹建工作 | 党办、院办、发规处、各二级单位 | 温兴生 漆腊应 吴显富 何慧刚 |
注:责任单位、责任领导排序第一的为牵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