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者:学校办公室发布时间:2014-12-24浏览次数:15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简介

湖北经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秉持“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着力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学校设有17个本科教学单位和29个教研、科研机构,覆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已经建立起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和法学、统计学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8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设置50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现有专任教师817人,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260人。学校坚持开放发展,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教师访学、学生游学等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二)学校定位

1.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2.服务面向定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面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3.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

4.发展目标定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三)专业设置

学校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办学定位,不断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截至201312月,全校设置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商务、物流工程、商务英语三个专业为新增专业。当年招生专业数为48,农村区域发展、管理科学两个专业暂停招生。







1  2013年本科专业一览表

院系布局

专业名称

新专业

代码

设置

时间

现授

予学位

2013

是否招生

是否当

年停招

专业

是否当

年新增

专业

经济学系

经济学

020101

2002

经济学



农村区域发展

120302

2009

管理学

暂停招生


国际贸易

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1996

经济学



国际商务

120205

2013

管理学


2013新增

金融学院

金融学

020301K

2001

经济学



金融工程

020302

2010

经济学



保险学

020303

2003

经济学



投资学

020304

2005

经济学



信用管理

020306T

2011

经济学



财政与公共

管理学院

财政学

020201K

2003

经济学



行政管理

120402

2005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2003

管理学



税收学

020202

2008

经济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403

2011

管理学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120201K

1996

管理学



市场营销

120202

1998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2004

管理学



会计学院

会计学

120203K

1993

管理学



财务管理

120204

1999

管理学



审计学

120207

2003

管理学



资产评估

120208

2007

管理学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

120101

2004

管理学

暂停招生


物流管理

120601

2005

管理学



工程管理

120103

2004

管理学



物流工程

120602

2013

管理学

或工学


2013新增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120901K

2003

管理学



酒店管理

120902

2010

管理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

120903

2008

管理学



烹饪与营养教育

082708T

2003

工学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

120102

2003

管理学



电子商务

120801

2002

管理学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080901

1998

工学



软件工程

080902

2004

工学



网络工程

080903

2008

工学



法学院

法学

030101K

2003

法学



社会工作

030302

2004

法学



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2012

艺术学



环境设计

130503

2012

艺术学



产品设计

130504

2012

艺术学



动画

130310

2006

艺术学



新闻传播学系

新闻学

050301

2005

文学



广告学

050303

2002

文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050201

2004

文学



翻译

050261

2011

文学



商务英语

050262

2013

文学


2013新增

统计与应用

数学系

统计学

071201

2001

理学



经济统计学

020102

2012

经济学



应用统计学

071202

2012

理学



电子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2005

工学



体育系

体育经济与管理

120212T

2009

管理学



(四)在校本科生情况


2013年,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260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5256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8.4%

(五)生源质量

1.第一志愿率。2013年,我校在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除北京、吉林、贵州等部分省市外,本科录取第一志愿率均达到100%。

2.新生报到率。2013年,我校实际录取本科生4247人,实际报到4140人,实际报到率为97.5 %

3.招生分数线。2013年,所有招生省份生源总体质量呈上升趋势。省内文史类录取线为520分,连续多年居于同批次院校首位,省内理工类录取线为500分,在同批次院校中名列前茅;省内录取一本线上考生700余人。文史类录取线达到或接近一本线的有8个省,高出二本资格线40分以上的有16个省,高出30分以上的有20个省;理工类达到或接近一本线的有4个省,高出二本资格线40分以上的有15个省,高出30分以上的有18个省。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队伍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育并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17人,其中,教授110人,副教授28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8.2%。具有博士学位的214人,在读博士103人,共占教师总数的38.8%;具有硕士学位的466人,占教师总数的57%。学校拥有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5人、主讲教授3人;“彩虹学者”岗位特聘教授5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的专家12人,湖北名师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3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76人。生师比18.67:1

1教师队伍结构


2.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本年度,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104人,占教授总数的94.5%;教授授课373门次,教授主讲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比例为9.27%

(二)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及时更新升级教学设备设施,逐步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逐年增加图书资源,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本科教学提供保障。

2  湖北经济学院办学条件指标

办学条件指标

各项指标值

占地总面积(校本部)

1127906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

65.35平方米

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154107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32096平方米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0.8平方米

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

32112平方米

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

1.86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0664.98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5788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446.80万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4.1%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33.6台数

宿舍面积

208008.74平方米

生均宿舍面积

12.1平方米

体育场地面积

83480平方米

生均体育场地面积

4.84平方米


1.实验室建设。学校成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全校实验教学资源,对实验室资源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科学制定实验教学规划,狠抓实验项目的软硬件建设。设有金融投资实验室等各类教学实验室63个,拥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等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场地和设备能满足多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需求和科学研究需要。


2.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单位共建各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个,满足学生认知实习、中期实训、毕业实习的需要。

3.信息化建设。为更好的服务于数字化校园,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一个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服务平台,2013年学校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数据中心机房、更新了部分网络核心设备,校园网实现了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百兆到桌面的连接。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接入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达到5.5G,另有IPV6网和省高校互联网出口3G。同时,我校与中国移动合作共建了无线校园网,覆盖了校园各主要建筑物及广场等户外区域。云计算中心拥有服务器40余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已支撑超过100个业务系统,存储容量60T。同时,学校注重数字资源建设,在Blackboard平台开出10门网络通识选修课程。英语在线学习系统、MIT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容量达到6TB。学校有195间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5554个;有14间语音教室,座位数858个。

4.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为适应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图书馆在逐年增加纸质馆藏图书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共有馆藏图书182万册,生均图书达100册。电子图书数字资源量5320GB,电子期刊9007种(中文6134种,外文2873种)。2013年共采购纸质图书20000余种、46000余册,其中经济类图书占35%;采购电子图书1万册,电子期刊1238种。

5.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分布合理,拥有1座风雨综合馆、1座标准恒温游泳馆、2片塑胶田径场、30片室外塑胶篮球场、2片室外塑胶排球场、13片网球场、2片专业足球场以及运动休闲公园、多个健身房等体育场馆设施,总占地面积83480余平方米,其中室外75480余平方米,室内8000余平方米,生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为4.84平方米。此外,校内全长3.5公里的环形公路为全国大学生自行车比赛和全省大学生长跑比赛专用赛道。

(三)教学经费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在预算安排上,按照“保运转、保教学”、压减“三公”经费和其他公用支出的预算安排原则,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教学运行并确保逐年提高。

2013年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经费5733.76 万元,其中,投入教学日常运行经费5368.50万元,比2012年同比增加32.12%;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类经费365.26 万元,比2012年同比增加56.43%。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主要包括教学运行费4907.32 万元,占比91.41% ;实验经费237.01 万元,占比4.41% ;实习实践经费224.17万元,占比4.18%

3 2013年实验、实习经费增长情况

2  2013年本科教学经费增长情况










2013年,我校在校本科生15256人,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3518.95元,生均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39.42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55.35 元,生均实习经费146.9 元。

通过加大本科教学资金投入,增强了本科教学保障工作的力度,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条件、学习环境,为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如下方面

1.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教育。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与实验课程四大课程平台,在强化本科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教育,适当加大专业课的比重,强化专业教学的地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管理,在专业选修课中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要求设置课程模块,以充分发挥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扩大选修课比重,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23.7%


3  课程类型及学分结构比例

课程类型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内容

一、通识课程

74

44.5%

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公共通识课模块、通识选修课模块

二、学科基础课程

23

13.9%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

三、专业课程

50

30.2%

专业必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

四、实践与实验课程

(不含课内实验)

19

11.4%

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独立实验课程等(不含课内实验)

合计

166

100%



2.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构建由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中期实训、中期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于一体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多样性社会实践平台、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设计性学科竞赛平台”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彰显我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4  实践教学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型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实践与实验课程(不含课内实验)

19

11.4%

其中:形势与政策

1

0.6%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

2

1.2%

毕业实习

4

2.4%

毕业论文(设计)

4

2.4%

社会实践

2

1.2%

中期实训

2

1.2%

中期论文(设计)

2

1.2%

独立实验课程

2-6

1.2%

课内实验

15

9.04%

合计

34

20.48%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建立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和法学、统计学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校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等4个校级培育学科。



5  2013年学科建设情况一览表

学科层次

学科名称

所在院系

省级重点特色学科

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系

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

金融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法学

法学院

统计学

统计学院

校级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学院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学院

校级培育学科

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系

公共管理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设计学

艺术学院

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校立足经济管理优势学科,围绕国家和湖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以国家和湖北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依托,改造提升老专业,建设发展新专业。截至201312月,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3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品牌专业5项,省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1项,省级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项,优势专业龙头带动作用初步凸显。


6  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成果一览表

类型

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获批时间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

试点专业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3

国家级特色专业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08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09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10

湖北省品牌专业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05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06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06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学院

2008

经济学

经济学系

2010

湖北省专业综合

改革试点专业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1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11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12

财政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

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

试验计划项目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

产业计划项目

物流管理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2011

旅游管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2012

软件工程

信息管理学院

2012

动画

艺术学院

2013


20133月教育部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教高[2013]4号)》,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物流工程3个专业成为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20135月湖北省学位办公布《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鄂学位(20121号)》,会展经济与管理、税务2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2个专业新增为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三)课程及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着力开展课程改革,推动高水平教材建设与选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013年,学校共开设课程1166门,4024门次。按学分计算,必修课程占76.29%,通识选修课程占5.29%,专业选修课程占18.42%。实验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9.25%。学校积极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2013年,开设15门次本科网络课程,共2295人次选修。

42013年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图


截至201312月,1门课程入选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39门、校级优质课程63门。学校优先选用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和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教材,2013年共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教材434种;本校教师主编和参编国家和教育部规划教材23部、教育部推荐教材12部。



7  省级以上课程建设项目情况一览表

课程名称

项目名称

课程负责人

职称

批准年份

市场营销学

省级精品课程

彭代武

教授

2003

基础会计学

省级精品课程

周新玲

教授

2004

货币金融学

省级精品课程

许传华

教授

2005

财政学

省级精品课程

邓毅

教授

2006

国际贸易学

省级精品课程

韩常青

教授

2007

大学英语

省级精品课程

邓俊

教授

2007

中级财务会计

省级精品课程

李长爱

教授

2008

微观经济学

省级精品课程

高洁

教授

2009

管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

鲍升华

教授

2009

国际金融

省级精品课程

漆腊应

教授

2010

经济法学

省级精品课程

吕忠梅

教授

2010

烹饪工艺基础

省级精品课程

卢永良

教授

2012

中级财务会计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李长爱

教授

2013


(四)实践教学

1.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学校秉持“注重综合、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的实验教学理念,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学实验资源建设力度。

截止201312月,学校已经建成63个实验室,其中包括,经济管理、英语语言学习、旅游与餐饮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虚拟仿真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理工类实验实训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等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运行状况良好,设备完好率达97%,实验室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

学校一贯重视实践教学,成立实验教学中心全面负责管理协调实验室的运行保障,组织本科实验教学,监测评价实验教学质量等。实行建设统一管理、维护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管理、队伍专兼结合的“三统一一结合”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学科、专业、院系之间的人、财、物等实验资源分散管理的壁垒,完善了科学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实验室探索开放、共享、高效的运行模式,提高利用率。借助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实验室提供网络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远程访问虚拟仿真实验室,自主学习,实现全天候开放。

3.实验项目建设

围绕学校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要求,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X所示),搭建自主实验学习支持系统。设置三个层次(即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创业型)递进的实验课程模块,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各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7%以上,含有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占比为91.2%


5  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

4.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

学校不断完善“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单位共建各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个,其中,“金融学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获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与中百集团共建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了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湖北经济学院“智慧园”建成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并被评选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8 省级以上实习基地及创新创业活动基地一览表

基地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

级别

获批年份

立项文号

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

2013

教高司

[2013]48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2013

鄂教高

20138

湖北经济学院智慧园

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省级

2013

鄂教学办

[2013]1

中百集团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2012

鄂教高

201247

金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省级

2010

鄂教高

20107


学校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从选题与开题、指导与撰写、答辩与成绩评定等环节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精细化管理,鼓励学生探索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论文选题新形式。2013年评定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65篇,毕业论文优秀率为8.63%,其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财政贡献率比较研究》等52篇论文获评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五)创新创业教育

1. 科研创新训练

学校通过制度落实、政策倾斜、平台创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服务保障。

2013,学生科研立项215项,其中重点项目22项,一般项目53项,学生自筹经费项目140项,2012年项目结题56项;学生在《武汉金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在学校《藏龙学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学生论文《小微企业融资及金融支持研究——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获得2013年平安励志计划论文奖一等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防沉迷鼠标,专利号:ZL 2012 2 0694848.5)。

2. 学科竞赛

2013年,学校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1项。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湖北省市场营销推广大赛、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3. 创业教育

学校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实践基地、创业仿真平台和创业园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已开设《创新与创业基础》、《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20门“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举办“创世班”(创业班)、 “创业武汉高校行”实训班,对具有创新创业潜力、创业意向明确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初步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在选派指导教师、划拨专项经费、提供创业训练场所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2013年,10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个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个项目获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学校智慧园被授予“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截至201312月,共52家企业入驻智慧园,其中30个团队办理了营业执照,8个创业项目孵化成功。5家企业入选2013年度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小黑马设计小组眸画影视云上天下3支创新创业团队先后在全国及湖北省的比赛中荣获佳绩,学生张凯入选武汉市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先锋

(六)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开始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拓宽教师进修培训、学生海外游学渠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3年,学校派出4个学生代表团共计88名学生分别赴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学习交流、暑期游学等交流活动。5名学生通过学校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交换生项目赴美学习。此外,与港澳地区学校合作更加紧密,201310名学生通过学校与澳门科技大学保送攻读硕士学位项目赴澳门学习。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为基础的“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激励、持续改进”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建立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领导机制。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坚持重大教学工作集体研究决策,按照学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制度,分别就本科教学中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坚持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深入一线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坚持督导、教务人员巡查课堂制度,检查教师到岗、课堂教学和学生到课情况;坚持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议事制度,研究审议教学和学位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安排部署教学工作。通过及时研究解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使得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同时营造了全校重视本科教学、关心服务本科教学的氛围。

2.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制度建设。学校从组建伊始,每年暑期围绕一个主题集中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重大议题。学校2013年暑期工作会议重点围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岗位聘期考核和“提高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两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对构建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制度科学、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如何提高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达成共识,形成了《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鄂经院发〔2013229号)、《院系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试行)》(鄂经院党发[2013]42号)两个重要制度成果。此外,学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了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多次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制定2014版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鄂经院发〔2013209号),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制,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和学院分级管理。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组成的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构成的教学督导员委员会,以及教学信息员队伍等组织,健全了组织机构。

学校在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学籍管理、教材管理等方面制定了8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各二级教学单位也制定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建立了相对科学的制度体系,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实习、创新创业、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各教学主要环节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学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确保教学运行的有序与高效。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我校继续坚持以专家督导、管理督学、学生评教等内部评价为主,家长评教、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评教等外部评价为辅的多元化、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指导和督查作用,加大巡课听课力度,对教学各环节中存在问题进行督查与指导;重视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和评教结果,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组织学生网上评教,实现过程化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定期教学检查和教务处日常巡查等教学检查制度,认真落实教学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反馈处理结果,追踪整改情况。

2013年,我校教学督导共听课近600 节次,参加教研活动20余次,校领导及各教学单位领导听课700多节次,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反馈教学信息465条,学生参加网上评教256749人次。综合来看,我校教师总体教学质量情况良好。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1. 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学校始终坚持学业标准,严守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067人,其中按期毕业本科生3010人,毕业率为98.14%;因学业成绩不达标、受纪律处分、留级等原因不能授予学位人数86人,学位授予率为97.20%

2.毕业生就业率

学校深入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渠道。201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91%。其中,协议就业率为66.12%,灵活就业占比13.97%,升学出国占比10.82%

3. 毕业生质量

2013年,我校毕业生261人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985”211”高校或科研院所,考研成功人数占总人数的8.51%

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精英和骨干,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成为湖北地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金融、会计、物流、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涌现了一大批业务骨干、行业中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张凯创立了武汉艾特凯贸易有限公司,实现年利税100万余元;广告设计专业张洵创办工作室,在鞋子上做“画”,赚创意钱,月入3万余元;电嵌专业李世光入职IBM(上海)有限公司,成为IBM中国GDC(全球数据中心)软件工程师;金融学专业王常洋、会计学院李娜、物流管理余小娟等500余名毕业生到招商银行、广发证券、九州通集团等知名企业就业。

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水平在3100-4100/月。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2013年通过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近90%)的中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中国银行、武汉三源特种建材、中百集团、华润集团等近100家单位进行了调查。最近一次的调查收到调查问卷50份,有效样本为33个。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上手快,留得住;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教育,我校毕业生的一般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和肯定。


9用人单位对2013届毕业生的评价

评价项目

很好/很强/

较好/较强/

一般

很优秀

较优秀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程度

11

33.3

16

48.5

4

12.1

2

6.1

思想素质

16

48.5

14

42.4

2

6.1

1

3.0

敬业精神

14

42.4

16

48.5

1

3.0

2

6.1

责任意识

17

51.5

13

39.4

1

3.0

2

6.1

专业基础知识

11

33.3

16

48.5

5

15.2

1

3.0

专业基础理论

12

36.4

15

45.5

4

12.1

2

6.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0

30.3

14

42.4

6

18.2

3

9.1

学习能力

13

39.4

14

42.4

5

15.2

1

3.0

口头表达能力

9

27.3

16

48.5

6

18.2

2

6.1

书面表达能力

8

24.2

15

45.5

7

21.2

3

9.1

开拓创新能力

9

27.3

13

39.4

7

21.2

4

12.1

组织管理能力

10

30.3

12

36.4

8

24.2

3

9.1

实际动手能力

11

33.3

16

48.5

5

15.2

1

3.0

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14

42.4

15

45.5

3

9.1

1

3.0

人际交往能力

14

42.4

13

39.4

4

12.1

2

6.1

科研能力

7

21.2

13

39.4

10

30.3

3

9.1

团队精神

13

39.4

17

51.5

2

6.1

1

3.0

吃苦耐劳精神

15

45.5

14

42.4

2

6.1

2

6.1

竞争意识

9

27.3

17

51.5

6

18.2

1

3.0

计算机运用能力

13

39.4

14

42.4

5

15.2

1

3.0

身体素质

16

48.5

14

42.4

2

6.1

1

3.0

心理素质

15

45.5

15

45.5

2

6.1

1

3.0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1.在校生学习满意度。从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和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来看,学生认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较好,其中,一批优秀的教师能紧密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传授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与技能,凭着较高的学术水平、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从2013年度学生网上评教的情况来看,两学期的评价结果优秀率分别比去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学生学习满意度有所提高,反映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10 2013年学生网上评教情况

学年学期

参考项目

2012-2013学年

2学期

2013-2014学年

1学期

被评教师人数

535

619

参评学生人次

125498

131251

平均得分

90.87

91.34

最高分与最低分分差

12.94

10.7

评价结果优秀率(90分以上)

79.07%

87.07%



2学生综合满意度。教育部学信网对院校满意度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网站实名注册的在校生或已毕业的学生,且学生只能对本校投票,每人限投一次。截至2013年度1026日的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综合满意度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院校第二名。


11 湖北省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院校满意度

院校名称

综合满意度

武汉体育学院

4.5

湖北经济学院

4.4

湖北大学

4.4

三峡大学

4.4

湖北工程学院

4.3

武汉轻工大学

4.3

湖北美术学院

4.3



(四)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一直坚持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彰显体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和激励师生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乐趣、提高身心素质。田径、排球、体育舞蹈、健美操、桥牌等项目在湖北省高校运动会上屡创佳绩,校内体育赛事丰富多彩。

学校认真执行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工作。2013年学校组织11083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具体情况如下:


12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年级

样本数

优秀(%

良(%

及格(%

不及格(%

2013

952

1.9

56.1

38.8

3.2

2020

2.4

51.3

38.7

7.6

小计

2972

2.2

54.9

37.4

5.5

2012

849

2.1

50.4

42.6

4.9

1810

1.6

51.2

39.6

7.6

小计

2659

1.7

48.3

41.7

8.3

2011

945

1.3

48.4

38.2

12.1

2174

1.2

47.8

39.1

11.9

小计

3119

1.2

48.2

38.8

11.8

2010

709

1.1

45.3

41.4

12.2

1624

1.2

46.4

40.3

12.1

小计

2333

1.2

46.2

38.1

14.5

合计

11083

1.5

47.6

38.9

12


六、特色发展

(一)强特色、创优势,建立具有财经特色的优势学科体系

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扬优扶新,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经济管理类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应用学科专业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切实做到“做强精品,做大优势,做实基础,做精特色”。初步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艺、理、工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建成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法学、统计学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为依托的学科专业群。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最齐全的湖北省属高校,基本呈现出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依托重点学科的人才队伍、基地、项目、成果等资源要素,深入推进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组织、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重要方面的纵深改革。全校非经管本科专业均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通论通识课程,促进非经管专业学生具备经、管、法基础理论学养,发挥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渗透作用。

(二)抓协调,重实效,推进“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

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充分释放不同育人主体的活力。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培养目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共谋发展的着力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开展多元化深度合作。六种共建合作举措,使学校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人才培养流程,在紧密合作中推动了我校本科教学建设内涵发展,实现了校政行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学校各学科面向相关行业、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三个面向”指导下,学校以人才培养为联结点和发动机,立足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建立校企互动双赢的长效机制,坚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学校实施产学研用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主要运作模式:一是以优势学科的科研项目、科研条件为依托,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将所学服务于社会。三是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每年有1万余人次的本科生深入其中,进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与训练。四是建立“学科性公司”,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

(三)重素质,强能力,构建“开放”、“多元”、“自主”、“个性化”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建立了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教学运行机制,构建了“开放”、“多元”、“自主”、“个性化”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四种训练(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创业素质、科研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创新创业、就业竞争能力),突出了“两有三实”(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放”,即打破传统的封闭的人才培养观念,走与政府、企业、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的路子,培养师生的国际化思维,利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改造传统教育内容。

 “自主”,即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自求发展、自我约束”的学生自治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机会。

 “多元”,即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自主网络教学、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多元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教学资源。

 “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出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目标个性化,在全校范围内选拔金融学拔尖创新班,满足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习过程个性化,形成“学业导师、专业导师、项目导师、业界导师”构成的全面导师制,构建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程、实践教学深化工程、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等举措,本科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照建设成为“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探索与解决。

(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目前我校已经建设了50个本科专业,基本实现了经管为主的优势特色专业群。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如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办专业、经管类专业与文法理工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还需提高。同时,随着国家和湖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完善办学功能和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专业内涵,凝炼专业特色。学校将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依托现有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国家、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淘汰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

(二)改善师资结构,加强梯队建设

建成高水平财经大学,首先应当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随着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教师从数量到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等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作为一所新兴的以办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青年教师比重较大,梯队建设任务较重等问题还有待逐步解决。

学校将继续加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力度,按照“引进拔尖人才、留住关键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布局的需要,有针对地吸纳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受聘我校的长江学者、楚天学者、彩虹学者的引领作用;通过国内外游学、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为杰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学科梯队和团队建设,优化人才成长机制,整体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其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