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者:学校办公室发布时间:2013-12-26浏览次数:17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简介

湖北经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是一座人文、生态、数字一体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迄今逾百年。历经岁月洗礼,学校凝炼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确立了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下简称“有三”)。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战略,努力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

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和27个教研、科研机构,覆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7学科门类,已经建立起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和法学、统计学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设置47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校合作关系,启动联合办学、访学游学等合作项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96,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022人。

(二)学校定位

1.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主体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2.服务面向定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面向经营管理一线。

3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

4发展目标定位: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

(三)专业设置

学校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办学定位,不断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截至201212月,共设置有47个本科专业。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发展前景。



1本科专业一览表-1

学科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设置时间

所属院系

经济学

经济学

020101

2002

经济学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1996

国际贸易学院

金融学

020301K

2001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020302

2010

金融学院

保险学

020303

2003

金融学院

投资学

020304

2005

金融学院

信用管理

020306T

2011

金融学院

财政学

020201K

2003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税收学

020202

2008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统计学

020102

2012

统计学院

管理学

农村区域发展

120302

2009

经济学系

行政管理

120402

2005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2003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403

2011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120201K

1996

工商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

120202

1998

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2004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

120203K

1993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120204

1999

会计学院

审计学

120207

2003

会计学院

资产评估

120208

2007

会计学院

管理科学

120101

2004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120601

2005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

120103

2004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120901K

2003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

120902

2010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

120903

2008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2003

信息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

120801

2002

信息管理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

120212T

2009

体育系


2本科专业一览表-2

文学

新闻学

050301

2005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

050303

2002

新闻与传播学院

英语

050201

2004

外国语学院

翻译

050261

2011

外国语学院

法学

法学

030101K

2003

法学院

社会工作

030302

2004

法学院

理学

应用统计学

071202

2012

统计学院

统计学

071201

2001

统计学院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1998

信息管理学院

软件工程

080902

2004

信息管理学院

网络工程

080903

2008

信息管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2005

电子工程系

烹饪与营养教育

082708T

2003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2012

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

130503

2012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130504

2012

艺术学院

动画

130310

2006

艺术学院



3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成果一览表

类型

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获批时间

国家级特色专业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08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09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10

湖北省品牌专业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05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06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06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学院

2008

经济学

经济学系

2010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1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11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12

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项目

物流管理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2011

旅游管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2012

软件工程

信息管理学院

2012

(四)在校本科生情况

本年度本科招生专业(含方向)总数49个。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02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3.48%

(五)生源质量

1.第一志愿率2012年,我校在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除北京、吉林、四川、重庆等部分省市外,本科录取第一志愿率均达到100%。

2.新生报到率。2012年,我校实际录取本科生4148人,实际报到4082人,实际报到率为98.4%

3.招生分数线2012年,所有招生省份生源总体质量呈上升趋势。省内文史类录取线为551分,连续多年居于同批次院校首位,省内理工类录取线为532分,在同批次院校中名列前茅;省内录取一本线上考生600余人。文史类录取线达到一本线的有8个省,高出二本资格线40分以上的有16个省,高出30分以上的有21个省;理工类达到一本线的有8个省,高出二本资格线40分以上的有15个省,高出30分以上的有23个省。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6人,其中,教授85人,副教授27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4.8%。具有博士学位的176人,在读博士116人,占教师总数的36.7%;具有硕士学位的356人,占教师总数的44.7%。学校拥有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主讲教授1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的专家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60人。生师比181


1:教师队伍结构


2.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本年度,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80人,占教授总数的94.1%;教授授课352门次,教授主讲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比例为10.1%

(二)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及时更新升级教学设备设施,逐步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逐年增加图书资源,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本科教学提供保障。





4湖北经济学院办学条件指标

办学条件指标

各项指标值

占地总面积(校本部)

1127906.00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

66.26平方米

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154106.37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32096平方米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0.93平方米

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

32112.4平方米

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

1.88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0624.18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248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406.00万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3.82%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40.76台数

宿舍面积

208008.74平方米

生均宿舍面积

12.23平方米

体育场地面积

83480平方米

生均体育场地面积

4.9平方米


1.实验室建设。学校成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全校实验教学资源,对实验资源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科学制定实验教学规划,狠抓实验项目的软硬件建设。实验场地和设备的布局合理,空间利用率高,满足多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需求和科学研究需要。设有金融投资实验室、淘宝创业实验室、ERP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税与电子政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各类教学实验室50余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旅游与餐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及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理工类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和艺术设计实验中心等校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实验室运行状况良好,设备完好率达97%,实验室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建各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1个,覆盖现有各类本科专业,基本满足学生认知实习、中期实训、毕业实习的需要。其中,学校与中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的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以“开放、共享、多赢”为合作基础,成为具有技能培训、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功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


3.信息化建设。学校按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规划建设校园网,铺设光缆100余公里,拥有140CIP地址,接入楼栋50余座,信息点总数4万多个。网络采用万兆以太网骨干、百兆到桌面的连接。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接入互联网,出口合同总带宽3G,另有IPV6网和省高校互联网出口3G。云计算中心拥有服务器30余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已经支撑的业务系统超过100个,存储设备容量60T。校园网提供WWWEmailDNSFTPBBSVOD等服务,在校园网上运行的网络应用系统20个,并拥有精品课程、英语在线学习系统、MIT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学校有201间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3194个;有21间语音教室,座位数1233

4.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为适应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图书馆在逐年增加纸质馆藏图书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截止到2012年底,学校共有馆藏图书190万册,生均图书达112册。电子图书48万册(中文45万册,外文3万册),电子期刊9007种(中文6134种,外文2873种)。2012年共采购纸质图书20000余种、50000余册,其中经济类图书占40%;采购电子图书1万册,电子期刊1238种。

5.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分布合理,拥有1座风雨综合馆、1座标准恒温游泳馆、2片塑胶田径场、30片室外塑胶篮球场、2片室外塑胶排球场、13片网球场、2片专业足球场以及运动休闲公园、多个健身房等体育场馆设施,总占地面积83480余平方米,其中室外75480余平方米,室内8000余平方米,生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为4.9平方米。此外,校内全长3.5公里的环形公路为全国大学生自行车比赛和全省大学生长跑比赛专用赛道。

(三)教学经费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障教学并逐年提高。2012年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经费4,296.94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063.44万元,占比94.57% ;本科专项教学类经费233.50万元,占比5.43 %。生均本科教学经费3033.92元,其中,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2,869.05元,生均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64.87元。学校投入教学类设备费近600万元。


5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单位:万元)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4,063.44

二、本科专项教学类经费

233.50

本科教学经费合计

4,296.94

其中:


本科实验经费

94.53

本科实习经费

164.49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2012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各专业教指委的意见,对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

1.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教育。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与实验课程”四大课程平台,在强化本科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教育,适当加大专业课的比重,强化专业教学的地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管理,在专业选修课中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要求设置课程模块,以充分发挥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扩大选修课比重,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218%

6课程类型及学分结构比例

课程类型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内容

一、通识课程

74

44.5%

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公共通识课模块、通识选修课模块

二、学科基础课程

23

13.9%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

三、专业课程

50

30.2%

专业必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

四、实践与实验课程

(不含课内实验)

19

11.4%

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独立实验课程等(不含课内实验)

166

100%



2.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构建由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中期实训、中期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于一体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多样性社会实践平台、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设计性学科竞赛平台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彰显我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7实践教学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型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实践与实验课程(不含课内实验)

19

11.4%

其中:形势与政策

1

0.6%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

2

1.2%

毕业实习

4

2.4%

毕业论文(设计)

4

2.4%

社会实践

2

1.2%

中期实训

2

1.2%

中期论文(设计)

2

1.2%

独立实验课程

2-6

1.2%

课内实验

15

9.04%

合计

34

20.48%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体系改革为重点,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如下:

1.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培养目标,注重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开展多元化深度合作。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商预备经理班、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2.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学校以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省级立项为契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密切追踪新时期金融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的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引领整个金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在金融学创新拔尖人才培育试验中,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制定和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激励制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

3. 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优秀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定向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阶段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实现课程模块化和职业化,即与企业磋商探讨,就定向培养学生的研修课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针对性地将定向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必备应用技能纳入教学范畴,以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与中百集团在2005年开始实施定向培养,近年来为中百集团输送了140名员工,这批员工逐渐走上集团中层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

4.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充分考虑理工科专业应用技能要求较高的特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实现干中学、学中干。目前我校在酒店管理、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实施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学生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参与生产劳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密切结合。

5. 面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以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和软件工程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立项为契机,逐步摸索面向物流业、旅游业、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三个专业与省内有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湖北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湖北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为导向,着力打造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并举的面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强化学生在节能、环保、创新、智能化、人性化等方面的工程意识与应用能力。

6. 专业综合改革带来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凝炼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设综合化、工程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开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师由为教而教向为学而教、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利于学生自主与个性化学习的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制定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教学管理制度。

7. 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通过考试方式改革,使得课程考试方法多元化,将传统“唯卷唯分”的考核观念及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改为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为特征的多种方式方法,例如,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综合报告、小论文等多种考试考核方法。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2012年,学校共开设课程1161门,教学班级共3475个,其中小班教学班级2022个,总教学班级的比例为58.2%。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44门、校级优质课程65门、校级特色课程2门。学校优先选用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和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教材,2012年共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教材681种;本校教师主编和参编国家和教育部规划教材52部、教育部推荐教材27部。

(四)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构建了以分层次、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为核心,校政行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为保障交互式、开放式实验教学项目群为内容,覆盖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中期实训、中期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于一体,凸显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专业特色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经济理论与管理实务相结合、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2. 实践教学建设

1)成立实验教学中心统筹实践教学资源管理。全面负责管理本科实验教学,监测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实行建设、维护、使用统一管理,队伍专兼结合的“三统一、一结合”为特点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学科、专业、院系之间的人、财、物等实验资源分散管理的壁垒,构建了科学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2实行“开放、共享、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模式。借助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实验室提供网络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远程访问虚拟仿真实验室,自主学习,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服务本科生开放时间长、范围广、覆盖面大、效果好。

3建设“开放、互利、多赢”的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合作紧密和功能多样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与中百集团合作建成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合作建成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与众多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合作建成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和就业平台。  

4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制定了完善的全流程管理制度,强化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文本要求,力求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学术水平。2012年评定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73篇,其中60篇获评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5整合实验课程及教学内容。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服务平台。设置三个层次递进的实验类课程模块(即基础型实验课程模块、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型实验课程模块),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各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7%以上,78.8%的实验课程和项目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2: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



(五)创新创业教育

1. 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

1)学生科研活动。学校重视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出成果,坚持学生科研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相结合,营造学生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2012年,学生科研立项103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21项,一般资助项目81项,自筹项目1项;结题项目7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篇;3项学生科研成果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成果荣获湖北省挑战杯决赛三等奖。

2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12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多项高水平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

8  学科竞赛统计表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全国一等奖

1

1

1

1

9

全国二等奖

1

1

4

6

9

全国三等奖

2

1

1

3

9

湖北省一等奖

4

4

2

2

11

湖北省二等奖

5

2

2

3

18

湖北省三等奖

4

2

5

5

28


3:学科竞赛统计


2. 创新创业训练

学校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并在选派指导教师、划拨专项经费、提供训练场所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2012年,学校获批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1项、创业训练项目4项、创业实践项目4项。

学校独立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落实了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举办了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创业沙龙、创业讲坛、创业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创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创业团队、转化创业成果,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本领、实现创业梦想。

(六)学生活动及国际交流

1. 学生活动

以学生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具有经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教育、学风建设、社会公益、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2012年,以“学雷锋、树新风、促成长、做贡献”为主题,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以“回顾光辉历史,争做最好团员”为主题,积极开展纪念建团90周年系列活动;以“携手迎校庆,共创新佳绩”为主题,认真组织校庆主题教育活动;以“十八大”为主题,全力组织学习宣讲活动。积极开展学科专业竞赛,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校内外青年志愿者服务和大学生勤工俭学等活动。精心指导学生开展博学讲坛、校长面对面、品书交流会。组织开展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和周末影院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2. 学生国际交流

2012年,学校共有149名学生分赴美国、德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学习交流、暑期游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地区)交流活动,其中,赴美国为期3个月的社会实践项目、暑期赴美国为期1个月的社会调研项目、赴德国为期2周的“中德异域之龙”青年艺术家对等交流项目、赴香港中文大学暑期游学团、赴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学术游学等交流活动已成为学校传统项目,通过系列国境)外游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阔了国际化视野。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基础的“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激励、持续改进”四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

(一)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坚持重大教学工作集体决策,按照学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制度,分别就本科教学中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坚持校、)领导听课制度,深入一线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坚持督导、教务人员巡查课堂制度,检查教师到岗、课堂教学和学生到课情况;坚持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议制度,研究审议教学和学位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安排部署教学工作。

2.坚持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校从组建伊始,每年暑期围绕一个主题集中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重大议题,2010-2012年分别围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践教学、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等主题进行研讨,会后产生了一系列指导和规范上述工作的意见和制度。经过多年坚持,形成了“全校重视教学、集中研究教学、扎实推进教学”的良好风气。

(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制,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和学院分级管理。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组成的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构成的教学督导员委员会,以及教学信息员队伍等组织,健全了组织机构。

学校制定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等8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涵盖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学籍管理、教材管理等重要方面,各二级教学单位制定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形成了相对完善和科学的制度体系。建立并完善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实习、创新创业、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各实践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运行

建立了以专家督导、管理督学、学生评教等内部评价为主,家长评教、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评教等外部评价为辅的多元化、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指导和督查作用,对教学各环节中存在问题进行督查与指导;重视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和评教结果,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组织学生网上评教,实现过程化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定期教学检查和教务处日常巡查等教学检查制度,认真落实教学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反馈处理结果,追踪整改情况。

2012年,我校教学督导听课696节次,参加教研活动20余次,校领导及各教学单位领导听课604节次,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反馈教学信息360余条,学生参加网上评教223627人次。综合来看,我校教师总体教学质量情况良好。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1. 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学校始终坚持学业标准,严守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2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914人,其中按期毕业本科生2851人,毕业率为97.8%;因学业成绩不达标、受纪律处分、留级等原因不能授予学位人数97人,学位授予率为96.7%

2.毕业生就业率

学校深入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12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95%。其中,协议就业率为66.53%,灵活就业占比13.93%,升学出国占比9.46%,自主创业占比1.03%,待就业占比9.05%


4: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3. 毕业生质量

2012,我校毕业生217考取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985”211”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比7.45%。学生学科竞赛共有84项目获得级以上的竞赛奖励,多层次的学科竞赛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要

学校合并组建10年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精英和骨干,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成为湖北地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金融、会计、物流、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涌现了一大批以复旦大学财经知识讲座特约讲师周雪松、创造“马莉工作法”的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员工马莉、东风本田岳阳汉鑫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逵、武汉大学记忆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武汉大学记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涛为代表的业务骨干、行业中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水平在3000~4000/月。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2012年通过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近90%)的中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中国银行、武汉三源特种建材、中百集团、华润集团等近100家单位广泛进行了调查,收到调查问卷89份,有效样本为86个。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上手快,留得住;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此次调查问卷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因学科专业差异较大此处不做分析),我们采用转换后的李克特量表用于量化评价,即将李克特五分量表转化为四分量表。根据OXFORD的权威划分,五分量表中的3.5-5分表示高分值,2.5-3.4分表示中立,1-2.4分表示低分值。把李克特五分量表经过处理,得出四分量表,表中的得分栏为简单算术平均数,经过转换后的量表如下-1.92表示不认可,1.93-2.72表示中立,2.73-4表示认同。

9  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一般能力认同度量表

编号

评价内容

看重该因素的单位所占百分比(P)

得分

X

离差(剔除单位权重)

离差平方(剔除单位权重)

1

职业道德

26%

3.7931

0.410916

0.168852

2

应变能力

5%

3.2069

-0.17528

0.030725

3

学习能力

16%

3.58621

0.204026

0.041627

4

沟通能力

11%

3.27586

-0.10632

0.011305

5

业务能力

14%

3.48276

0.100576

0.010115

6

书面表达能力

2%

3.37931

-0.00287

0.0000026

7

开拓创新能力

4%

3.27586

-0.10632

0.011305

8

团队协作能力

15%

3.55172

0.169536

0.028742

9

组织管理能力

6%

3.2069

-0.17528

0.030725

10

竞争意识

1%

3.24138

-0.1408

0.019826

11

心理素质

0

3.44828

0.066096

0.004369

12

英语、计算机等基

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0

3.13793

-0.24425

0.05966


一般能力经过单位加权计算后的均值(3.524482)大于剔除加权因素后的均值(3.382184),并且二者都大于李克特量表中表示认同的值2.73。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教育,我校毕业生的一般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和肯定。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1.在校生学习满意度。从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和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来看,学生认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较好,其中,一批优秀的教师能紧密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传授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与技能,凭着较高的学术水平、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从2012年度学生网上评教的情况来看,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学生学习满意度有所提高,反映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10  2012年学生网上评教情况


2011-2012学年

2学期

2012-2013学年

1学期

被评教师人数

502

554

参评学生人次

105958

117669

平均得分

90.39

91.05

最高分与最低分分差

11.1

16.08

评价结果良好率(80分以上)

99.6%

99.8%

评价结果优秀率(90分以上)

69.1%

82.3%


2毕业对母校满意度根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与重点产业供需2012年度报告显示我校毕业母校满意度在省属高校中排第一位,对母校的推荐度在省属高校中排第二位。

11  2011届湖北省非“211”公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高校名称

母校满意度排名

母校满意度

中南民族大学

1

95%

湖北经济学院

2

94%

三峡大学

2

94%

湖北医药学院

4

93%

湖北大学

5

90%

湖北师范学院

5

90%

湖北民族学院

7

89%

长江大学

7

89%


12  2011届湖北省非“211”公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高校名称

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排名

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

三峡大学

1

78%

湖北经济学院

2

76%

中南民族大学

3

74%

武汉工程大学

4

70%

湖北医药大学

5

67%

武汉科技大学

6

66%

江汉大学

6

66%

武汉音乐学院

6

66%

湖北工业大学

9

65%


(四)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学校认真执行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工作。2012年学校组织大一、大二6247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具体情况如下:

13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年级

样本数

优秀(%

良(%

及格(%

不及格(%

大一

936

1.82

51.18

33.87

13.13

1811

2.26

52.35

34.73

10.66

小计

2747

2.11

51.95

34.44

11.50

大二

1063

2.63

45.91

34.68

16.78

2437

1.4

43.91

36.68

18.01

小计

3500

1.77

44.52

36.07

17.64

合计

6247

1.92

47.79

35.35

14.94


六、特色发展

(一学科专业特色

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扬优扶新,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经济管理类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应用学科专业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切实做到“做强精品做大优势实基础,做精特色”。初步形成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建成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法学、统计学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为依托的学科专业群。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最齐全的湖北省属高校,基本呈现出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依托重点学科的人才队伍、基地、项目、成果等资源要素,深入推进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组织、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重要方面的纵深改革。全校非经管本科专业均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通论校本通识课程,促进非经管专业学生具备经、管、法基础理论学养,发挥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渗透作用。

(二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已经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准确定位,确立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我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突出了学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为经营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专业教育,注重训练和强化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学分比重,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实行课外创新学分认定制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上手快,留得住;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

(三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学校强化以用立业的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合作共赢、协同创新”原则,推进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学校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充分释放不同育人主体的活力。校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培养目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共谋发展的着力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开展多元化深度合作。六种共建合作举措,使学校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人才培养流程,在紧密合作中推动了我校本科教学建设内涵发展,实现了校政行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农银长江学院”,设立湖北省农行定向培养班,与中百集团合作开办经理预备班,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相融、理论与实际相融、人才培养与就业相融。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存在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青年教师比重较大、梯队建设任务较重等问题。为此,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目的地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中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梯队和团队建设,优化人才成长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新专业建设任务较重

由于学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近年来每年都有新增本科专业,在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及教材等方面建设任务较重,没有毕业生的专业还存在一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本科新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扶持与地方经济建设吻合度较高的专业,与政府、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三)课程国际化水平尚待提高

课程国际化是办开放式、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需求,但我校在国际化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师资建设等方面与现代高水平大学还有较大差距。学校已经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逐步在师资引进、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奖励、学籍管理等相关方面完善制度,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